百花齊放的對話--
海外華文女作協第十屆雙年會演講摘要     張純瑛
(北美世界日報副刊)

1989年,吳玲瑤前往陳若曦舊金山住所參加二十幾位女作家聚會時,膝下一雙幼兒,如今俱已大學畢業,而當年眾人提議成立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也發展為兩百多人的盛大組織,每次聚會都得租用旅館的寬敞會議廳。卻顧所來徑,歷屆雙年會從不缺席的吳玲瑤,很難不帶著母親的欣慰。

籌備2008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第十屆雙年會,吳玲瑤為大會定下主題﹕「婷婷玉立二十年--歡慶女性書寫成就」,安排的講員與講題依照議程先後如下﹕

1.方方 「女人的心沒有家園」
2.程明琤 「女性書寫的哲學意涵」
3.趙淑敏 「跨越,女性書寫的往世今生」
4.鮑家麟 「中國近代以前的女性書寫」
5.徐學清 「加拿大華裔女性之書寫成就」
6.吳婉茹 「副刊的編輯與台灣副刊」
7.高蘭馨 「世界部落格--美麗新世界」
8.范鳴英 「東南亞華文文學」
9.譚湘 「花團錦簇華文女性文學寫作豐收」
10.林丹婭 「坐看雲起--關於海外華文女性的傳說」
11.喬以鋼 「大陸女性文學學科建設」
12.林樹明 「大陸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及作品的翻譯與傳播」
13.錢虹 「文學與性別研究」
14.喻大翔 「海外華文女作家文學成就概述」

講員事先並未協調演講內容,然而,十四項講題有十一項環繞「女性書寫」題旨,有交集,也有對立;時而遙相呼應,時而隔空質疑;既呈互補,也現衝撞。雖然迫於流程緊湊,大會並無發問與對話安排,一日下來,紛然雜陳間竟清晰顯示對話脈絡,可說是本屆大會出乎意料的特色。

觀照女性書寫今昔

創會元老之一的散文作家程明琤,檢視協會發展軌跡,第一屆會議中有演講人持女性主義觀點,斥責大男人主義;十週年那次有女權運動者以尖銳言詞發表看法。2000年的大會主題「文學與生活」,2002年「漂流文學」,2006年「旅遊與飲食文學」,皆能跳脫兩性對抗態勢,且邀男性演講,符合文學探討人性而非性別的理念。中國古人感悟宇宙現象而制定陰陽圖,不是直線的分割對峙,而是曲線的互涵環抱,陽中有陰點,陰中有陽點,世間男女亦當如是觀。

曾任教台灣多所大學中文系的趙淑敏,將回顧的視野更往歷史推展。根據王延梯〈中國古代女作家集〉,分別列舉先秦至隋、唐代、宋遼金元、晚明、清代五個時期的重要女作家。全書1418人中,清代即佔757位;囿於「女子無才便是德」觀念,清代以前青樓女子在創作上因揮灑空間大而代有人材出,清朝女作家則全為官宦或讀書人家庭眷屬,誠可視為文學史的進展。民國以來,女作家不但在數量上超過男性,風格也突破初期的閨秀派。1962年郭良蕙涉及亂倫與性愛的小說〈心鎖〉遭到台灣各界撻伐,80年代李昂的〈殺夫〉到2005年張曼娟的〈妖物志〉,情慾已不再是書寫禁忌。

同樣回顧歷史,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系教授鮑家麟感嘆,中國古代女作家題材限於離情別思,即使成就最高的李清照也不例外。秋謹早期的作品吟花詠月,直到投身革命,筆端才迸發慷慨沉鬱之風。由於女作家少,選材與形式狹窄,古代女性獨特的痛苦心理反而得仰賴男性作者抒發。清代詩論家田同之稱為「男子作閨音」,以婦人語氣「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是儒家「夫為妻綱」與「君為臣綱」的相似性給予文人墨客想像和比擬的空間嗎?鮑家麟認為,應是舊日女性無人寫、不敢寫、或寫得不夠文采斐然,才拱手讓給男性發揮。

兩種對立母親形象

有趣的是,程明琤從另一角度解讀男性創作。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儒王陽明將滿街從事不同行業的人皆視為「聖人」,因為他們心中有誠,推動社會運作;這些偉大的男性,作品中流露人性普遍渴求的母愛光華,正如大乘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傳到中國後因其救苦救難神蹟而逐漸轉化為女性形象。

對於母愛,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徐學清教授,以三篇加國華裔女作家的小說提出全然對立的審視。十九世紀末的中英混血作家Edith Maud Eaton(1865-1914)在〈新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New)裡描寫帶著六歲兒子從廣東到加拿大投奔丈夫的母親,在新環境裡感覺被孤立,視兒子西化為背叛中國傳統,竟於孩子就學前夕親手刃之。1990年Sky Lee的〈殘月樓〉內有母親逼得女兒自殺的情節,和2007年張翎敘述地震救災過程中母親為援救兒子被迫放棄女兒的小說〈餘震〉,同樣突顯「審母」情結。男權文化制定母親職責,母親背負意識形態教育子女,有時反而成為權力既大,又醜陋冷酷的父權思想執行人與迫害者。

文學需要區分性別?

早上打頭炮的湖北作協主席、小說家方方,開門見山質疑文學是否有必要如廁所,分為男性與女性?開啟大會的另一對話主軸。研究女性文學的大陸教授們下午紛紛予以回應。

廈門大學文學所所長林丹婭認為,男性作者千百年來是文學主流,作家多為男性無須強調;歷史上寥若晨星的女作家則有成立領域研討的必要。

喬以鋼指出,近三十年來大陸高等院校紛紛為女性文學開設學科,主要收獲有五﹕一是發掘整理女性創作相關文獻。二是探討女性文學的歷史與現實。三是揭示和批判文本中男性本位的文學與文化傳統。四是減少對西方論述的過度依賴,建設本土性別理論。五是正式進入國家高等教育和科研管理體系。

中國當代文學所所長錢虹表示,在研究所開女性文學的課,學生最初懷疑有無必要,然而上完一年課都體認所學不虛。撇開歷史上女性承受的歧視不談,今日女性在成才、就業、勞動報酬、職務晉升等權益上,依舊遭遇「性別歧視」和「溫柔宰割」。

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長林樹明指出,80年代大陸開始引進美國女性文學,1990年左右出版女性文學評論刊物,1995年起對台灣與西方學者的批評予以反思。他承認大陸的文學批評坦白性不夠,不像西方批評尖銳直接。

中國女性文學委員會會長譚湘,從該會1995年成立後的豐美成績,印証女性文學確實有探討的廣大空間。

何謂女性文學?

方方提出的另一問題﹕如何定義女性文學?作者為女性即為女性文學?還是描繪愛情、婚姻、性等隱秘內心世界的屬於女性文學?然而,男女有許多共同面對的難題,感受豈會有男女之別?

程明琤在演說裡認同這種看法,「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讓人直覺感到出自女性之手,卻是宋代大政治家歐陽修所作,春榮易逝的感念豈獨女性有之?她說,文章氣勢磅礡,文字表達智性,不一定是男性書寫;修辭典雅的抒情文也未必為女作家專擅。

同濟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喻大翔的舉証,無疑呼應「文風非關性別」之說。他將當代台港澳與海外地區女作家文風列為十類﹕溫雅、冷肅、繾綣、幽默、細膩、清空、閑適、洒脫、潑辣、荒誕。有些女作家更兼具多種風格。

大會由喻麗清安排的詩歌朗誦,從心笛的〈霧〉、卓以玉的〈童年〉、唯唯的〈如果〉、王渝的〈紐約組詩〉、謝馨的〈田徑七弦〉、到濮青的英文反戰詩"The Potomac River",無論在表現手法或題材上,或柔或剛,反映當代女性書寫百花齊放的繽紛多姿。

副刊與部落格

會中一道涇渭分明的景致,是世副編輯吳婉茹與世界新聞網矽谷營運總監高蘭馨的兩場演講。

先後擔任過中央日報、聯合報、世界日報副刊編輯的吳婉茹表示,自1871年上海報紙出現副刊,一個多世紀以來副刊成為中文報紙獨有的特色。它的文學性應朝社會整體文化建設發展,推廣文化與反映潮流之外,也須培養優秀作者,提高讀者文學品味。從堆積如山的來稿中揀選出可刊之作,是對編輯閱讀耐力與能力的考驗。審稿小組由初選到主編最後定奪,不是一人作業,也無人情因素。即使是名作家也有不被採用的稿件,因此有志寫作者不必為退稿氣餒而中斷投稿。

高蘭馨解釋web log(網路日誌)簡稱blog,音譯為部落格,並以數據說明世界日報部落格讀者遍布全球。任何部落格作者都可隨寫隨貼隨改,可能馬上獲得讀者回應。要保持高點閱率,最好頻頻貼出新文,表現真實自我,具有亮眼特色,善用鍵接(link),多用關鍵字便於谷歌等搜尋引擎列於引人注目的排行前端。

這種不經編輯篩選,新作頻頻更換的寫作方式,與「文章千古事」的嚴肅筆耕志業截然對立,是讓文學普及?還是令文學速食化失卻精緻性?高蘭馨以狄更斯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提出難以定論的總結。

菲律賓中文學校校長范鳴英,介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的華裔作家處於母國文化與僑居地認同意識夾縫中,猶矻矻致力華文教育推廣和華文寫作,令人肅然起敬。

會長周芬娜交棒給昇任會長的吳玲瑤,并選出新的副會長石麗東。旅居休士頓的麗東當場宣布,2010年大會將在近代華文重鎮台灣舉辦,屆時盛況可期,令人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