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及2010年在台雙年會簡介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成立於一九八九年,是由一群移居海外、並曾活躍台灣文壇的女作家所創立,其中包括陳若曦、琦君、於梨華、程明琤、喻麗清、陳少聰、簡宛、卓以玉、吳玲瑤、葉文可、胡為美、劉安諾、楊秋生、荊棘…等廿一人,首任會長陳若曦,這些創始會員的筆耕成績,至今仍為國內及華文世界的讀者所有目共睹。
此後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每兩年聚首一回,依序在洛杉磯、馬來西亞、台北、舊金山、北卡州、加拿大、德國、上海、拉斯維加斯舉行過十次年會,第十一屆年會在台舉行乃投票爭取的結果,女作協(簡稱)自創辦以來,沒有固定會址,亦無固定經費來源,分散北美、亞洲、歐洲及大洋洲(澳洲、紐西蘭)的會員,每次參加年會的旅費及住宿費用皆由自己負擔,其餘場地、出版品等支出大致由每屆主辦人籌措。
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性
本會在海外使用華文創作的女作家們,皆蘊積華夏文化根底,自遷徙海外之後,由於地域環境、文化價值、及社會身份的改變而產生漂泊無根之感,再加上女性獨特的經驗和靈敏的感觸,她們的思維在日常生活當中感受不同文化的衝擊,因是寫下離鄉背井的滄桑歲月,細描散落在世界各個不同角落的感受。
尤其在一個全球化和中國大陸經濟力起飛的年代,學習華文者日益增加,華文所受到的重視使得華文文學和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成為相同的語系文學,但華文文學與其他語系所不同者,它隨著十九世紀華人的海外遷徙而散佈世界各地,是華人外移與求生存的反映和寫照。華文文學相對於以上三種所列舉的語系、因強權及資本主義佔據某一地區,具有一種「語言宗主國」的勢態,而有所不同。
2010年海外華文女作協訂在台北舉行,無異給台灣提供了一個向海外各地作家展示寶島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櫥窗;中華文化在台灣並無斷代與斷層現象,具備豐厚條件做一個文化及文學領域的主人,它是台灣經濟發展之外的人文成果。近年來常見報章和網路流傳台灣人民在公共場合井然有序及待人謙和有禮的佳評,到了今年十一月就讓與會的華文女作家有一個身歷其境的體會。
華文女作家訪台的意義
凡在海外華文文壇努力耕耘的女作家們正也代表一種文化素質與人生追求的境界,她們來台一則飽覽海外華人世界的「仙山」,同時也把這次在台的所見所聞所感列入寫作的素材,此即華文女作家來台舉行年會及文化參訪的深意所在。
回頭審視海外華人女作家的成員之中有好些位的作品如琦君、聶華玲、於梨華、陳若曦、李黎、張翎、施叔青、趙淑敏、趙淑俠、章緣…等,她們的作品己被譯做英、德、法等國文字,在其他語系國家及地區被閱讀,實質上成為一種輸出的文化資源,在所居國的多元文化的建構之中呈現華人的文化地位,對於此一不斷成長的文學現象,華文母語社會應引以為榮,海外女作家們的離散經驗,成為聚合華人世界的凝著劑,它的意義與重要性不容等閒視之,我個人非常榮幸能在上屆年會中爭取到本屆會議(十一月四日至七日)在台北舉行的機會,並希望能夠增進海外華文女作協與母語社會之間的互動與瞭解。
海外華文女作協第十一屆(2010)年會籌辦人
石麗東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