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傳奇
施天權(美國)
金秋時節,隨海外華文女作家團隊共訪金門。導遊要我們叫她「香梨」,她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說自己是被噴著阿兵哥哥的唾沫長大的。小時候,金門的阿兵哥哥真多啊,比島上的居民要多出好幾倍!那時候,金門什麼建設都不許搞,因為要備戰,要反攻大陸。也正因為如此,金門至今還是綠野遍地,古樹參天;小橋流水旁,黃牛在悠閒地啃草,山羊在哞哞地嗷叫。跟對岸高樓聳立光怪陸離的廈門相比,金門還是保留著一派田園風光。
遊子故事多
聽到了許多遊子故事。據說金門古稱浯州,自晉朝以來就有國人移居,唐朝起正式建制,民國四年始創縣治。金門古來種糧不易,外出謀生的遊子多。導遊感慨萬千地告訴我們,金門遊子漂洋過海去東洋南洋,每每在船上染病就被拋進大海以免傳染他人。到客鄉孤苦思親,許多人擋不住誘惑去賭博尋求刺激,賺的錢輸光了又不敢回家,結果是「十去六亡三留一回頭」,成功的不足一成。
導遊領著我們參觀至今留存的番仔樓,那是成功的回頭客蓋起的。代表作「得月樓」蓋於1931年,由金門旅居印尼僑商黃輝煌出資建造。樓房形態中西兼蓄,融合了閩南民居及南洋建築的風格。左側三棟連接一氣的富麗洋樓,院前一棟防禦盜匪的槍樓,高十一米,外牆厚達四十釐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每個正面都有兩個大炮口和六個小銃眼,貨真價實的保衛功能,讓洋樓在華麗的外表下,更有一股凜然不可欺的高貴氣勢。樓上一面大鐘,永遠停格在十二點一刻。我好奇,詢問典故,講解員說是南洋天熱中午十二點休息,而樓主人告誡子孫,一定要多做一刻鐘才歇,比別人勤奮努力才能成功,真是受教啊!另一處留存的遊子建築,由清末金門旅日華僑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斥鉅資建造。王敬祥曾資助孫中山革命,其後裔以四海為家。但中國人都有葉落歸根信念,在老家總要造屋作後盾以隨時進退自如。王家聘請閩南名師規劃設計,能工巧匠來自全國各地,建材採用福建、江西巨木石料,從動工到完工耗時二十餘載,興建了背靠青山,面臨大海的十六座二進住宅,加上鄉塾書屋「海珠堂」及王氏宗祠,俗稱「山後十八間王家厝」,供王氏後裔居住。學府命名「海珠堂」,是前輩寄語後代子孫,要像朝陽一般光芒四射,並將家風發揚光大。據說,建造者本人從未居住此地,真正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遙想這些闖蕩海外歸來光宗耀祖的金門先人,是以怎樣的勤奮、智慧和毅力,才成就了如此偉業!
待得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居臺灣,金門成了國共兩黨對峙的最前線。導遊帶我們去巡遊昔日硝煙烽火的戰地景觀,看到了名字豪情萬丈實則逼仄憋氣的「勇士堡」、「鐵漢堡」,地下坑道內,架設的大炮伸出天窗衝著對岸。坑道外面到處佈滿了地雷陣,而沿海灘塗上一字長蛇陣排列的「軌條柴」,遠看像是迫擊炮,近看是一堆堆石塊上架著尖尖的鐵戳,準備當共軍船隻靠近時,去戳破船底讓船沉沒。唉,唉,這一切說是為了備戰打仗,可是受害的卻是當地的老百姓。從展出的資料看,地雷陣炸死的竟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島上人,雖然政府給予了金錢賠償,但人的生命,豈能用區區錢財計算呢?地陪導遊沉痛地說,當年許多年輕人覺得在島上沒有前途,打起背包偷偷離島,到臺灣各處流浪,永不返回。遊子們的悲哀傷痛,可想而知啊!
現代遊子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非林毅夫莫屬。1979年5月16日夜,時年27歲,被蔣經國視作「有為青年」,已經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連長的林毅夫,拋妻別子驚險一跳,從金門游泳抵達廈門。傳說他抱著兩個籃球浮動游渡,金門軍中曾為此沒收所有籃球禁止球類運動。三十一年後他接受《紐約客》記者採訪時澄清,當時他根本沒有抱球,只是用自由式游泳近三小時抵達最近的大陸角嶼海灘。他說:「我想讓中國富強,但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住在中國大陸,所以我到大陸,以求為國家作更大的貢獻。」林毅夫何其幸哉,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投奔大陸,被北大教授慧眼識珠重點培養,之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完成經濟學博士、耶魯大學博士後,再回到北京大學創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任主任,為中國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改革建言獻策。之後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等要職,實現了他的抱負夙願。倘若他早生二十年,他遇到的就會是萬炮轟金門,兩岸對打生靈塗炭,年輕人淪為政治犧牲品甚至炮灰。林毅夫泅渡,適逢其時也!
腐朽變神奇
金門曾經是國共兩黨爭奪的前哨陣地。1958年夏,國民黨在金馬屯兵十萬,蓄勢待發,醞釀反攻大陸。共產黨則來了個「八二三」炮戰,萬炮齊轟金門。之後二十年的時間內,一會兒是單打雙不打,「一三五七遍地打炮,二四六大家休息」;一會兒是逢年過節停炮軍中放假;再後來兩邊都搞心理戰,炮彈裏沒了火藥裝著宣傳品。但不管怎麼說,這二十年中金門遍地彈殼,起初廢品收購價僅20元台幣(約4元多人民幣)一個;不過現在地面上彈殼日漸稀少,需要深挖地下才能找到,回收價已漲到1000多元台幣。而一個彈殼可以做40–60把菜刀,金門菜刀原料將長期無匱乏之虞,滿足所有做中餐的主婦需求不在話下。據說金門司令官胡璉將軍曾派出間諜專門刺探轟炸金門炮彈的質地,查實乃是蘇聯製造的155榴彈炮,俄國人攻克柏林時使用的那種,鋼材絕對一流。製作榴彈炮的鋼,再淬火鑄造菜刀,怪不得鋒利無比,永不生銹,經久耐用啊!這鋼刀既是兩岸烽火硝煙的歷史見證,也是金門同胞聰明才智的結晶,難怪遊客爭相購買。導遊還不肯多給時間,車到刀廠,我們一車人蜂擁而上,搶著奪刀付款,同車的戴大姐自述已到過金門,這次是專為金門菜刀而來,她一口氣買了四把。我搶到三把水果刀,正在挑選其他品種時,香梨一個勁地催促:「上車上車,還要去看金門酒廠呢!」
顯然香梨對金門酒廠情有獨鍾。她直言不諱地說,金門人的許多福利待遇都來自酒廠。金門高粱酒承襲古法釀造,用當地生產的矮桿紅高粱為原料蒸熟加酒糟,灌注寶月古泉清泉水。而坑道窖藏則成就了其獨特神奇。因為軍事對峙年代修建了許多防空戰備坑道,坑道有恆溫、恆濕、穩定特殊的菌種,為儲藏金門酒提供了絕佳空間,其香味是異地難以泡制的。導遊帶我們去看了一個當年的戰備地道,現在儲酒的坑道,裏面有成百上千罐金門高粱。香梨喜形於色地告訴我們,自從小三通以來,金門高粱暢銷全中國,銷量、利潤節節攀升。如果沒有三通,金門就算人人買醉,又能有幾多銷量呢?前幾天剛剛拍賣過窖藏高粱,只一罐就賣出2000萬元新臺幣啊。現在金門人添丁有賞、上學免費、交通出行有補貼,都由金門酒廠提供。難怪金門人笑逐顏開,端著高粱酒歡迎四方來客,大聲說著:「喝酒,喝酒才有機會呀!」
昔時戰爭的腐朽化作現今和平的神奇,年輕人真有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