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幢標誌性建築:國家圖書館,除卻少年排隊魚貫而入中央館溫習的記憶,近年已三度應邀開會,上次為趨勢基金會請葉嘉瑩教授講座暨手稿著作暨影像展前,為百數位記者會上談講:葉嘉瑩教授在哈佛;再推是文訊封德屏社長邀請與台灣文學館合辦的兩岸青年文學會議。
今秋11月,又為30週年第15屆的海外華文女作協-是當代少有的女性文學團體-雙年會和全球華文作家論壇合併召開。由本會、師大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和東華華文文學系主辦的盛會。
炎夏姚副會長就來誠邀選舉,後請在她主辦之大會現身說法,以座談模式講華文文學的傳播現況和發展,約定談:演講互動,不同一般的傳播方式,呈現整體海外華文文學的風貌。相當猶豫,傳播原本就與學院中:謙沖以自牧,虛懷若谷之姿有所拂逆。
會中兩日與年深月久的舊友:與創會以來的會長及理事委員,與須文蔚,張大春,周昭翡,叢甦,張翎,章緣,胡金倫,廖志峰,李進文,李有成等主講主持都再度晤面,與新知邱貴芬,王鈺婷等教授更能就多元文化匯通交流。午間結伴與龔則韞等多位去人氣很熱的文訊參訪,翌日還與重慶-劉渝,韓秀,海嬈諸位好友午餐暢談。
實相當樂意談論的是經營新世紀的多元媒體,帶動全球化,資通科技於大數據,區塊鏈,萬物物聯網等創新,於跨領域,模組化等數位人文學的新思維。意味異質化個人特質資訊,成為創新的基石。新媒體的傳播,如網路部落格,博客,臉書,推特等等。我2010及2011年於千萬博格,蟬聯獲臺灣資策會第三屆四屆文學藝術和文學創藝類部落客百傑獎,正是跨區域傳播的體現。或翻譯觀察等也因時間太緊,無法展開細談。
作者本份,書寫命運中最感動熟悉的經歷,多是短促可用人生中的權宜。隨家人喬遷哈佛,現年來訪的華人教授和學生均千人上下,每年總和是二千多人,人人的揮灑都得以撐住這樣的好運嗎?在哈佛大學歷盡生老病死,只能盡心擦亮日子,看淡於我如浮雲的虛名。
親侍父母病最長達十三年,在病房依然本著熱愛文學的初心書寫,不忘與時具進,終生學習,自能打動不認識或認識的讀者吧。嚴謹書寫是作品完成前,唯一能掌控的。
不意過了起評點,得佳評報導數十,文字被新華文摘自動轉載讀書;作家文摘轉載縱橫,又上海采風和澎湃新聞再轉載;文匯雅聚轉僑報等,取得些公信,成為新華書局暢銷書。儼然批評與讀書市場彼此反饋,激盪出論述的不同角度,並持續受邀演講或有機會接觸讀者不勝枚舉。否則只能任其在文學江湖自然浮沉。
會後黃昏徜徉在台北街燈下,與波城遷往舊金山灣區的章瑛,陳浩林伉儷,還有多年未見的羅伊菲姊,談起23年前在星加坡受邀,往訪她先生郭振羽院長主持傳播學院的南洋理工大學,郭院長竟帶病發熱於濛濛細雨中,親自接待幾位,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還有對我嘉惠良多的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央大學文學院李瑞騰院長是夜領路往餐館慶30週年,除誠摯對也熟識的一家人問候,並致歉這位30年前就刊用我文章在《文訊》的主編。在國圖會中講話時,感激師友,作序的杜維明、王德威、孫康宜、趙淑俠等位是鼓勵最多的良師益友。並提及曾任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北大復旦南大等教授佳評。竟忘忙中也曾為我新書《哈佛問學30年》點評的李院長等。
出館行經15年前所來路徑,喟嘆與李敖熟的國圖漢學研究中心劉顯叔顧問,時任聯絡組長,向我邀稿,是王岫-錫璋參考組主任及鍾雪珍政大陳超明教授夫人的中介。正值家翁重病入院,臨危受命,不敢懈怠勤奮寫就《哈佛燕京學社的漢學貢獻》,即刊在國圖《漢學研究通訊》上,又得大陸的《文史哲》蔡德貴教授青睞刊登,造成有力的迴響。
原北大主管人文教學的副校長何芳川、歷史系主任生前推薦我文字,他學生侯穎麗博士~任職北大美國研究中心及國際關係學院﹐2007到哈佛研究,訴說這件事,才知道在北大﹐還曾有這位来不及認識的知音。
多年來在校,不像白先勇老師所稱如數家珍,小人物我倒常閃一旁,絕不僅暼浮面的幸運,尤其仰慕師友深層的孤懷幽抱。經過點撥高遠的視野生成,真切而無機關算盡的方法可傳播。之後,端看經得起經不起文學長河的世代淘煉。
不免念起過從頗密的名家哈金曾說:別再尋找,那些見不得人的攻略和竅門,要把事做得最好,辦法只有一個,就是選擇最難的途徑。
長輩中最有啟發力的聖嚴法師曾點化我:專心一致就是禪。專心做好簡單的事就不簡單!化艱辛磨難為力量,萬般束縛打壓,仍會成張系國兄激勵的比喻:壓不扁的玫瑰,依然遊刃有餘。
需要自我淬礪,提升軒昂人品,臨淵履冰以實力精確,典雅底氣表達文學性,燦然滿盈情感熱度,同時還要身外分身,比昨天的我,更加博雅豐厚,盡量脫胎換骨…。但絕不媚俗,迎合讀者,討好評家,就會自然天成。
期尊重而不爭強,虔敬待人。心裡若有牢籠,走到哪都逃不掉,微妙地作者能越變越善,無論人前人後,質樸公正持之平衡,自有讀者和評者,不再空留紙上聲。
心無旁騖地內化及圓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哈佛36年,早已學會寵辱不驚,美人之美,低垂盡力以生命餘力己立立人。(寫於哈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