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曦,我,台大黃瓊玖老師,於梨華

1967年於梨華出版了她的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一時洛陽紙貴。

有一次飯局上,梨華又提到我們台大外文系的大綵教授。梨華因為被她罵而轉去歷史系,1953年畢業。

我1954考進台大外文系時,數學不到十分,全靠聯考英文一萬多人中得第二高分。 (第一名是男生)。上俞教授第一堂課每人交作文一篇。第二堂課那男生跟我都被教授叫起來給大罵,說我們兩個英文怎麼那麼爛。那男生馬上拿了書包就離開教室,然後就轉去了台南工學院。我沒馬上走,也決定去轉國文系。但是後來為了要來美國方便,所以留在外文系,但選了許多中文系的課,對以後寫作不無幫助。

於梨華說她要謝謝俞教授,因為被教授罵,她在美國才發奮用英文寫了“揚子江上幾多愁”而得了好萊塢的米高梅寫作獎“。開始了她輝煌的寫作生涯。我說我也要謝謝俞教授,讓我後來沒有放棄英文寫作。

梨華跟我外文系同班另一才華洋溢的吉錚是好朋友,吉錚大一就出國了。是當時流行風氣。我當時也拿到美國一小天主教大學講學金,但是放棄台大人不做實在太可惜了。

吉錚跟梨華曽經結伴去遊歐洲。 。 。 1967年兩人同時出版了她們的鉅作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跟 “海那邊” ,聲名大燥 。可惜吉錚第二年得憂鬱症跳樓自殺,英才早逝,至今令人惋惜不已。

1989年陳若曦創立海外女作家聯誼會。於梨華是副會長,兩年後第二屆開會在洛杉磯,該由梨華主持,當時她在奧本尼。她老公是奧本尼紐約大學校長。他好像有病她不能離開,於是我們在洛杉磯的女作家們就幫她做事。我跟王仙主持住宿,沒有經驗,一星期至少要跑西來寺一次,好報告給梨華一切安排情形。

後來第三屆戴小華做副會長,她在吉隆坡。要問梨華的事就由我們聯絡,梨華說了幾次她家官邸很大,她一人怕,要我們去她家開籌備會。 。 。

記得她說她寫小說時必須熬夜,抽香煙,後來終於戒掉改成吃糖,才完成一部又一部長篇, 讓我們望塵莫及。梨華笑起來甜蜜,中年後化妝快而讓人驚艷。聽說當年在台大,她的一襲白上衣,牛仔褲,騎在後墊拉高的腳踏車,不知多少男生為她傾倒。

最後一次見梨華是在聖馬特奧,我約她吃飯,她說她要打網球,於是我買了外賣留給她,在網球場上交談了幾句,她說她要搬去東部。 。 。然後我又看她打了幾球,就匆匆趕去飛機場。她那時該年已過八十,好像十八歲般飛揚。

如今她離我們遠去,不免難過,但見書如見人,常常看她小說,永遠跟她親如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