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2

於阿姨梨華女士,於四月三十號(4/30/2020年)夜晚十一時許過世了。享年九十有一。我人在台北,消息傳來,心中悵悵然。總覺得她還沒有走,她應該還是像平時一樣,生龍活虎地在美國東部好好生活著。晨起健身打網球,安坐在餐桌旁邊讀報喝咖啡, 為她的下一本書找題材, 這些都是她平日固定的作息模式啊! 耳邊彷彿還傳來她呵呵的笑聲,半帶命令半撒嬌地對我們説道:為美,文可,有妳們在灣區,我希望自己每隔一,兩年, 都可以像這次一樣,在史坦福大學附近租個短期屋,回來住上幾個月,和妳們每週一見,散步聊天,討論文學電影,那多有意思呀?妳們説是不是?

文可和我相視一笑,不約而同的點頭説好,這已經是2013年時的往事了。記得那年於阿姨已經把她在灣區的公寓賣掉,搬回東岸居住了好一陣子。雖然文可和她一直保持聯絡,但是突然接到她約見的電話,我們還是嚇了一跳,於阿姨畢竟是於阿姨,那次回來,居然不聲不響地為自己在她最喜歡的居住地-史坦福大學附近,尋租到這樣一戶,帶著花園的小院,和房東分住兩頭兩間牆靠著牆的獨立一居室。安頓下來後才通知我們。她劍及履及的行動力及獨立精神,一向令人感佩,當下我們就約定好只要她來加州,我們就盡快相聚,沒有想到那次見面竟然就是最後一次。

回想起我們和於阿姨的緣份,首先要從文可和我的緣份説起。葉文可和我,是再興小學前後屆的同學,家庭又是世交。大學畢業後她在中央日報,我在婦女雜誌服務,出國留學後又不約而同來到美國舊金山灣區定居。我們兩家相距不遠,聯袂參加藝文活動,路途上有個伴,兩家先生也比較放心。 1989年在柏克萊陳若曦家中參加海外華人女作家聯誼會時,與於阿姨重逢。在此會之前,雖然也曾經在不同場合中與於阿姨偶遇過,卻沒有機會交談。直到協會成立的那天,也就是我們重逢的那日,我們開了一整天的會,中飯,晚飯都和於阿姨同桌一起吃,於阿姨與我的母親葉蘋女士,文可的母親華嚴女士也都是文友,交談起來,備感親切,記得就在那天,她堅持我們稱呼她為於阿姨,跳脫出女作家群中彼此直呼其名,頂多尊稱大姐的慣例。她理直氣壯地説道:我與妳們的母親都是朋友,妳們就應該稱呼我,叫我於阿姨啊!

1989那年海外華人女作家協會正式成立,陳若曦當選為首任會長,於梨華當選為副會長,那時於阿姨的夫婿Vincent O'Leary ( 歐立文)先生,正在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擔任校長, 他們位於紐約上州奧伯尼城的校長官邸,是於阿姨心滿意足的居所,於阿姨當選為副會長之後,提議1991年的雙年會在學校莊園舉行,她微閉著雙眼,舒展雙臂,用小説家的語態,向我們描述校長莊園的舒適典雅,佔地如何寬廣,建築物如何有品味,她陶醉地説道: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住在這樣有氣派的豪宅裏面,我告訴自己説:管他的,已經住進來了,就好好享受吧!我至今記得於阿姨這樣形容時的滿足神態。我們聽了之後,都很期待。大會後來因故改成在洛杉磯西來寺舉行,我們還是無緣拜訪莊園,多年後讀到於阿姨一篇散文-夢回西冷莊園,此文對照作者告別莊園時的離情依依,欲罷還休,流連忘返的心境,描寫細膩,讀來猶如身歷其境,文學女子們對校長莊園的好奇心,因此文得到補償與滿足。

1990-1999的十年間,我在矽谷做房地產經紀,全力拼經濟。有一天,接到於阿姨的來電,告訴我她想要在灣區買房子,想請我做她的經紀人。她那時已經住在灣區好一段時間了,對於灣區生活早已習慣,文可和我,有時加上李黎,蔡玲,羅璐加,吳玲瑤,喻麗清等文友們,也和她時有往來,我們最常約見的地方都在離她住處不遠的星巴克咖啡,談天內容離不開電影和文學,她表示喜歡灣區的暖冬,想要在灣區定居。目前的居所不是長久之計。只不過因為先生Vincent 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不良於行,所以注意力暫時集中在尋找合適的老人公寓,養老院等地。朋友們熱心介紹,她們也看了許多,越看越迷糊, 她氣極敗壞地在電話裏對我説道:Debbie,(我的英文名)妳知道我的,我還不到七十,我這麽年輕,無論如何不能住在老人院裏,死氣沉沉地過日子的。我跟Vincent商量好了,這樣亂看太打擊我們的士氣了,太消耗我們的精力時間了!我們應該找一位專業的房地產經紀,有計劃地帶領我們,而這位專業人士,最好是有文化,與我們有共同語言的人,好幾位文友向我推薦妳,Debbie, 妳一定要幫於阿姨這個忙噢!就這樣,接下來半年多的時間裏,我帶著他們看遍了中半島聖馬刁郡及南灣聖塔克拉克郡的公寓,她們夫婦最後選定買在聖馬刁市中心一棟公寓的三樓,因為是頂樓,高挑的屋頂下隔出半層樓中樓,於阿姨正好拿來做書房。此書房視野遼闊採光好,又有隱私感。 (啊!我終於擁有了稱心如意的書房,而且此書房是遠遠超過我的所求所想啊!)於阿姨感嘆地説道。她開心極了!果然此後她在此書房招待過許多文友,也完成了好幾部作品。她晚年的幾本大作,如“一個天使的沉淪”,“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就是在此完成初稿的。

於阿姨鼓勵文可和我多寫文章,她對我説道:Debbie,我如果有妳這麽豐富的寫作素材,我一定開心死了!妳什麽時候把妳父母親的故事寫出來讓我們一讀為快?妳生長在一個如此特別的家庭,就算是信手捻來寫一兩篇,都會讓讀者眼目一新?她同時也鼓勵文可多寫小説,她覺得文可的成長環境和後天修養一定會引導讀者去到另一種故事型態裏面。

1999年的某個秋日黃昏,於阿姨邀請我到她的懸空書房小聚,我們一人一杯加州紅葡萄酒,就著起司拼盤,各自斜坐在她的小沙發上,看落日餘暉,天南地北的閒聊著,聊著聊著,她突然問我:Debbie,如果我來寫妳父親的故事,猜猜看開頭我會怎麽寫?她看了我一眼,接著説道:我可能會寫你父親一個人,坐在西昌或是花蓮的某個海邊,面對遠方,海面捲起的巨浪,仰天長嘨。我聽了心中一慟,海邊,巨浪,這也正是我在心中反覆斟酌過的畫面。只是我文章的切入地點會從成都或是大陳島開始,而父親仰天長嘨的場景,則會出現在花蓮澎湖,陽明山,甚至中秋夜裏的台大校園。

那次夕陽會後不久,我就隨先生外派去北京了。每年返美休假的時間有限,且不固定,不再有機會參加於阿姨在明苑餐廳每兩月一次的作家讀書會,但是她為讀書會提供的書單,我捨不得丟,保留了很久,因為這份書單裏所有列出來的書,都是我閱讀過十分喜歡,或是我有興趣閱讀的。其中中文部分如張愛玲全集,余光中和楊牧(葉珊)的詩集,高行健的靈山,錢鍾書的圍城,楊絳的我們三,古典文學水滸傳,鏡花緣,白先勇及莫言的作品等等,都是熟悉的經典之作,外文部分如歲月之梯,誰是愛爾蘭人,微物之神,情人,百年孤寂,等等應該在1998年我還在讀書會時就都討論的相當激烈,那時我身兼北加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已兩年,會裏的作家們也喜歡在自己的小讀書會裏分享討論於阿姨書單裏的作品,因為愛好寫作的人都知道,這些作家的文字技巧都是寫作者需要學習的基本功。如今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真是幸運,那時於阿姨剛從紐約州立大學退休,她在學校教的是小説,本身又是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她的處女作夢回青河當年在皇冠雜誌上連載時,我就成為她的粉絲,接著她寫了歸,也是秋天,變,雪地上的星星,考驗,焰,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傅家的兒女們,尋一個天使的沉淪,等等,她不停的寫,我追著讀,她不僅是留學生文學的開創者,更是女性自覺的先行者,她筆下刻劃的人物不但有血有肉,還帶著漂泊的靈魂,引人遐思,令人嘆息,她關懷所有人的迷惘與追尋, 尤其是女性自身的矛盾與爭扎,她的作品啟發了我的關注領域,幫助我能夠更宏觀地欣賞人性與文學之美。對我影響很大。她鼓勵大家都要多讀書,再忙也要讀書,更要多讀外文作品,才能豐富視野,充實人生,培養世界觀,寫出真正打動人心,流傳後世的作品. 這也是她在灣區帶領作家讀書會,指導作家寫作的一番心意。

於阿姨走了,留給我們的是她二十餘本著作,她對寫作活到老,寫到老的熱情,她努立創作好為人師的精神。

耳朵裏,彷彿又聽到她的叮嚀:Debbie,英美作家的作品還是可以多讀讀的。我的文字功夫也都是從多讀經典作品裏逐漸培養出來的。哪,這是一份書單,我專門替妳選的幾本書,都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好書,讀來受益無窮的,記得去買回來讀噢! ……

寄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