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曾在鎮海就讀兩年小學,後又在鄞縣縣立中學(今寧波二中)就讀兩年高中,抗戰期間其父為避難與謀生帶著全家七八口人,從福建南平、湖南衡陽、廣西桂林、貴州貴陽,最後短暫落腳於嘉陵江畔的重慶。抗戰勝利後買不起昂貴的機票船票,一家人迫不得已自重慶到成都、寶雞、西安、潼關、洛陽、鄭州、徐州、南京,繞了一大圈才顛簸返回上海。
1947年,因父親受命前往台灣接收糖廠,舉家遷台,就讀台中女中。畢業後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在英語老師俞大綵(時為台大校長傅斯年夫人)強迫下,隔年從外文系轉入歷史系。
1953年畢業。同年9月到達美國加州,第一站是舊金山。同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文系,後轉入新聞系。在學期間曾以筆名方莉夏、鴻鳴投稿,文章散見《文學雜誌》、《自由中國》、《現代文學》、《文壇》、《野風》等刊物,當時有幾篇小說,如〈鞋的憂喜〉、〈無腿的人〉、〈殞落〉、〈埋葬〉和〈追不回的幸福〉已嶄露光芒。
1956年獲新聞學碩士。畢業前以英文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獲米高梅電影公司文藝獎(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首獎,同年結婚。
1962年帶三位子女與首部長篇小說《夢回青河》手稿返台,停留一年,1963年《夢回青河》在《皇冠》雜誌連載並出版,台灣中國廣播公司為小說選播,連續再版六次,一舉成名。1966年李翰祥導演購得電影版權。2006年被改編成連續劇上映,由大連天歌傳媒出品,由劉雪華、李子雄擔綱出演。
1963年夏返美,舉家由普林斯頓遷至芝加哥北郊艾文思頓。
1965年遷至紐約市昆士區。
1967年《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榮獲台灣嘉新文藝獎。
1968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Albany)分校執教,教授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刊雜誌選讀,1977年還擔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僅一學期)。
1972年短篇小說《母與子》改拍電影,更名《母親三十歲》,香港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壽導演,由李湘、秦漢(幼年:庹宗華)主演,1973年上映後,被台灣影評人協會選為最佳國語片。
1980年起兼任紐約州立大學交換計畫顧問,執行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交流計畫
1983年夏受Yaddo Colony(耶都藝區)邀請為寫作區員。
1975年返中國訪親,被台灣政府視為「媚匪」,禁止於梨華回台並封殺其作品,至1987年解除。
1984至1985年獲「傅爾布萊特獎」(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與作家交流。
1989年與陳若曦等作家創立「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擔任副會長。
1990年6月《亞洲周刊》將《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選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1993年退休曾移居舊金山灣區。
2006年獲佛蒙特州Middlebury College 榮譽文學博士。移居馬里蘭州蓋瑟斯堡(Gaithersburg,華人暱稱為蓋城),住在阿斯伯里衛理公會村(Asbury Methodist Village)公寓式退休社區。
2013年6月訪故鄉寧波,為此中國寧波市成立「於梨華文學獎˙青年文學之星」,兩年一次鼓勵青年作家寫作。2015年首度頒獎。
2015年親自編選「於梨華精選集」,共有16部小說與2部散文。
2016年2月返台舉辦「於梨華精選集」《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五十週年紀念版、《黃昏,廊裡的女人》、《小三子,回家吧》新書發表會。並將部分作品 (《別西冷莊園》中的〈探母有感〉一文)手稿捐贈台南國家文學館永久典藏。
2018年12月完成「於梨華精選集」全數作品校訂。開始撰寫回憶錄散文。
2020年於美國時間4月30日深夜近凌晨因染新冠肺炎,辭世於美國馬里蘭州蓋瑟斯堡。一生創作小說超過八百萬字,身後尚有多部從未面世出版的小說手稿,以及未竟完成的回憶錄。
(傅士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