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典樂雲端講座--《中國近代畫派 -- 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與特色》

本會文友周典樂受邀華府書友會、聖地牙哥作家協會、北卡書友會聯合舉辦的「美麗新世界」系列講座(二十一),二零二二年四月三十日上午,在雲端為與會者分享中國近代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與特色。

周典樂雲端講座海報

典樂在講座中,就嶺南畫派的藝術與風格和與會大眾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以Power Point 介紹嶺南畫派的源起與技法上的獨特風格,並欣賞開派以來代表畫家的畫作:

中國繪畫自古以來因為地域、師承、技法與風格的不同分有許多畫派,如北派、南派、文人畫派等。嶺南畫派則是近代發展出來的幾個畫派之一,與海上畫派、京津畫派、金陵畫派、長安畫派合稱近代五大畫派。

        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是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嶺南畫派就是在廣州一帶發展出來的畫派。

         唐朝時王維主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啟了文人水墨畫的風潮。到了宋朝蘇東坡論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他認為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缚。

        明末畫家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裡說到「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他追求自然,倡導個人風格,認為繪畫重精神不重形似,開啟了印象主義的思潮。 他提倡寫意畫,主張以自然為師,但不重寫實,重創意造境畫胸中丘壑,首倡南北宗之說,並且崇南貶北。(所謂北宗指畫院派的金碧山水與工筆畫,南宗指文人水墨畫以王維為宗師。)

         清朝畫家抱著董其昌崇尚水墨,崇南貶北的學說,一味模仿南宗畫家的畫風,到了晚清民初時期,中國畫風已食古不化,呈現頹敗衰竭的面貌,於是一些畫家紛紛而起,推動求新求變的觀念。廣州開埠較早,與西方接觸的機會多,受西方藝術的影響,主張揚棄呆滯的仿古成規,提倡師法自然。雖然看似走回唐宋時代的老路,但在構圖上加入西方透視學的觀念,技法上運用水彩的渲染技巧,加上紙張與顏料毛筆等工具材料的進步,遂將國畫帶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典樂講座 居廉作品

(上為居廉畫作)        

居住在廣州的名畫家居巢,年青時喜歡遊覽名迹,飽覽桂林山川,結交著名畫家。 善作花鳥,重視自然真情實景。提出「不能形似哪能神似」的理論,一語點破文人畫的弊端。其堂弟居廉不但隨兄學畫,並拜多位當代名家為師。居氏兄弟的繪畫特色是以工筆中兼用寫意,善於水墨與色彩的運用,用「以形寫神」之手法作畫,並主張向大自然尋求題材,尤其以嶺南的風物為主,兩人一起創出撞水撞粉的畫法,使他們畫的花鳥,不但色彩豐富並極盡光影的變化,為民初的花鳥畫打開了新的局面。

典樂講座 高劍父            典樂講座 高奇峰畫作

(上左為高劍父畫作,右為高奇峰畫作)

       嶺南畫派真正開宗立派的畫家,指的是嶺南三傑「二高一陳」,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高劍父與陳樹人皆是居廉的學生,而高奇峰則是隨兄長高劍父習畫。所以居巢居廉可說是嶺南畫派的開山祖師爺。

        高氏兄弟及陳氏三人先後留學日本,他們在運用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合日本畫和西洋畫法的技巧,注重寫生,創造色彩鮮豔明亮、水份淋漓飽滿、暈染柔和勻淨的畫風。他們作品題材同樣著重於嶺南風物,遂創作出富有地方色彩的新派國畫。嶺南畫派因取中西繪畫之長,融文人畫和工匠畫於一體,故又稱「折衷派」,其藝術觀可說是折衷古今與中西的「折衷藝術觀」。嶺南畫派技法上的風格有四大宗旨,一佈局重視留白,二用筆注重骨法,三注重墨與色彩的運用,四背景注重適當的渲染。

       嶺南三傑雖師出同門,但都有個人的特色與風格,皆具獨樹一幟的面貌,在藝壇上各領風騷,並培養了許多人才。二代第子人才輩出,如方人定、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等皆很有成就,並都廣收弟子,承先啟後培養下一代。三代弟子歐豪年是當代非常有名的畫家,追隨他的弟子甚眾,更是開枝散葉,將嶺南派發揚光大。

(下為歐豪年雲山圖)

典樂講座 歐豪年雲山圖

講者簡介:

台灣實踐家專食品營養科學士,德州理工大學食品營養系碩士,俄亥俄州立大學材料工程碩士,任職工業界二十餘年。

性喜繪畫。初中時開始學習繪畫四君子,高中畢業後拜國立藝專教授林賢靜女士學習花鳥,參加實踐家專素描社修習素描,隨台北師專楊年耀教授習山水,拜國畫大師歐豪年學習嶺南派繪畫,並隨書法名家祝祥與王北岳教授學習書法篆刻。 1975年國畫作品入選台北市立美展。2008 至2012年於 West Valley College(西谷學院)修習美術,獲得該校藝術證書。

周典樂也是著名作家,文章常見於各華文報刊,著有《書窗外》、《吃喝玩樂話矽谷》、《明月千山路》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