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日收到舊金山芳芷的e訊,知悉「麗清今晨離世」的噩耗,除了在靜默中哀傷,不禁思及人生于世,一路上走過千山萬水和不同的人與物相遇、結緣,形成大千世界的景觀和故事…
麗清成名很早,十七歲入選皇冠雜誌社徵文比賽的佳作,得到時任聯副主編平鑫濤先生的賞識,把她所寫的六篇文章以「拇指山下」的欄名連接每日刊出一篇,推出文壇一顆新星,她的文章清麗而富靈氣,且溫柔有情,隨著歲月推移,字裡行間的詩情和哲思日益增長,是我仰慕的作家。記得六0年代末期,就讀台大中文系的好友吳素寧邀我參加耕莘書院一本譯書的工作,聯絡人是朱廣平,付梓之後,我譯的那一篇敬陪末座,但能名列喻麗清之後,深感榮幸。

1970年代初期,她出國之後,我移居美南休士頓,依然喜讀她的文章;凡筆耕者,每每踏入新的生活環境,必然導致寫作內容或文風的改變,喻麗清來到北美洲之後,視野較前開闊,閱歷漸廣,並且以她作詩的功力寫散文,散文之中又見小說的佈局。正如齊邦媛教授在「蝴蝶樹」的序文中所言「喻麗清從恬澹清新寫到成熟深刻的情境」,當論及中國近代史上留學生文學的源流和走向之際,齊教授指出,構成台灣1970年代「有自信和積極留學生新貌的詩和散文的數量很大」,她列舉了六位作家,喻麗清居其一。至今她在兩岸出版的書已有五、六十本,以散文居多,還有小說、新詩、譯作、編作。
進入八0、九0年代喻麗清跨足新聞寫作的文類,因我在學校主修新聞,所以不止一次閱讀《把花戴在頭上》、《沿著綠線走》,她以抒情的筆調寫加州風物人情,兼具文學性和報導性,《沿著綠線走》是記敘百餘年前華人到北美胼手胝足、血淚斑斑的奮鬥史,她在書名頁上說「試著用文字和和照片,讓後人不要遺忘前人種樹的奉獻與辛勤」。
這本書的後半部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寫一位蔡雲輔先生駕駛著小飛機飛越太平洋的冒險故事。根據我在美從事報導人物的經驗,要寫功成名就的學者和創業者,不太難找,但若要找一位冒險家,則難如上青天,或許和中國人比較保守的個性有關,也可見喻麗清是位行家,充分掌握了新聞寫作「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專挑別人未做的題目,加上她的文字造詣,這篇〈飛越太平洋〉的故事,可謂報導文學中的精品。
2008年我接下海外華文女作協主辦兩年後的年會擔子,籌組理事會時,邀請喻麗清擔任評審委員,那時己經退休的外子,也幫忙我處理電腦書信的工作,每逢會務棘手的枝節,麗清伊梅兒來的三言兩語,常能發揮快刀斬亂麻的作用,有一次外子說:「你們諸位作家的文章我很少讀,但是喻麗清精簡的評審意見,讓我覺得她不僅文字功夫好,而且回應的意見也能發揮四兩撥千金的作用。」
到了2010年開會之前,報名參加的人數猛增,不得不在離會場十餘分鐘腳程的師大會館增訂房間,為了「疏散會員人口」,特別央請前會長麗清幫忙,請她移住師大住宿,發揮領頭羊的作用,不意她答應得十分爽快,最初偶起的怨聲,後消音于無形,後來聽到一位會員告訴我:「是麗清帶著眾人穿梭文化氣氛濃厚的溫州街一帶,邊走邊說笑,而不以開會前的那段晨走為苦。」
麗清在她一篇作品集的序文中自抒:「寫作好比種樹,在我種樹的同時,我的翅膀就長出來了。」願下回重訪舊金山時,在海風中能效法麗清展翅振翼,飛翔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