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女作家協會第五屆會長,名作家、詩人喻麗清於8月2日清晨在北加州離世。家屬依照她的遺願,不舉辦任何儀式。
喻麗清1945年生於浙江金華,祖籍浙江杭州,三歲遷居台灣。高中時榮獲《皇冠》雜誌文學獎,從此步入台灣文壇。她能詩擅畫,不論寫詩、極短篇、小品、散文、評論,文字靈動雋永,富於詩意,見解獨到。出版著作數十種,以散文為多。
尤為人稱道的是她纖細善感,愛閱讀,為人謙和親切,與人為善,提攜後進,對推展海外華文創作不遺餘力,文友都捨不得她的離去。
本會網站推出「喻麗清紀念專輯」,以新詩、短文向她致敬,以表緬懷。部分姊妹詩文於8/21/2017與 中華副刊 同步刊出。-編按
…1945年生於浙江金華,祖籍浙江杭州,三歲隨父母遷居台灣。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創辦北極星詩社,曾任耕莘寫作班總幹事。先後任職於水牛城紐約州立大學及柏克萊加州大學脊椎動物學博物館。曾任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五屆會長,美國青樹教育基金會董事及台北醫學大學北加州校友會會長。2017年8月2日在北加州辭世。
高中時榮獲《皇冠》雜誌文學奬,從此步入台灣文壇。她能詩擅畫,不論寫詩、極短篇、小品、散文、評論,文字靈動雋永,富於詩意,旁徵博引,見解獨到。作家張抗抗說,她的文章總有最後神來的一筆,是用發現者的眼光寫作。
… 詳全文1967 《千山之外》,光啟出版社。
1972 《青色花》,光啟出版社。
1975 《牛城隨筆》,光啟出版社。
1976 《短歌》(詩集),光啟出版社。
1978 《春天的意思》,爾雅出版社。
… 詳全文今年我的生日是在醫院4402B房度過的。
已經住了三天 ,因為第二次吐血了 ,又動了一次小手術。這次醒來比第一次手術痛苦。
好在窗外屋頂花園蠻可愛的, 春天就是可愛 ,窗裏窗外如同兩個世界。
這層樓住的大多是癌症患者,我同房室友得了肺癌 ,跟我大女兒同年。看她年輕的掙扎,尤甚于我 ,我不敢抱怨了。
… 詳全文我喜歡盒子,各式各樣的盒子:大的、小的、紙的、木的、鐵的、石的:看見的以及想像的……
盒子的魅力,在於它可以有內涵。空著的時候,可以放進什麼。打開的時候,可以找到什麼。開啟了,是內容。關上了,是寶藏。它擁有的內涵的可能性,又彷彿無限。因為,空——是一種靜默,既可以是嚴肅的又可以是遊戲的;實——是一種飽滿,實在的、實用的、踏踏實實的「佔有」:所以盒子無論是空的還是滿的,都可以叫人歡喜。
… 詳全文啊,真是靜得太好。
一個人,走在淡季的博物館裡。
靜得這樣美,使我彷佛能夠 「 看見」我的每一舉步都在推動身邊的空氣,造成一種透明無聲的流動。
靜得這樣美,使我想及孤獨的好處:它總不會使你過分囂張。一個人孤獨的時候,大喜大怒大哀大樂都不至於了,所有的情緒都似乎沖淡成互容的境地,因而哀愁亦微帶著喜悅,快樂亦略有憂鬱。
… 詳全文兩年前,我曾經到過蒙特瑞半島。
蒙特瑞,那裏有一條路,叫做「十七哩路風景線」。路左是高大挺拔的蒼蒼古松,路右是浪濤如雪的海岸。沿海的岩石上鋪長著一層開小紫花的青苔,那樣美的紫和那樣美的綠,那樣乖乖地貼在粗礫的石頭上,教人真喜歡得「半死」。
最喜歡還是那裏的靜。附近彷彿無人,那些深宅大院人家皆隱蔽在松林當中。張大千先生的故居「環篳菴」,亦在其內。我就是想去看看「環篳菴」的,然而沒有找到。我拿著地圖,背著照相機,有點兒故意地在松裏頭迷了路。
… 詳全文別的城市街道上都有黃線,這不稀奇。
在Oroville(以下簡稱歐城)有些街上畫的是一條很粗很顯明的綠線。
沿著綠線走,綠線就可以把你帶到一座一八六三年建造的「中國古廟 」 。
中國古廟,Chinese Temple,加州第七七0號古蹟。廟門上寫著―列聖宮―三個大字。廟前有一座很大的香爐,足有一人高。廟的前後是一大片綠草地,儼然是一個以中國廟為中心的小型公園。
… 詳全文這本書, 說實話,它的文學價值比不上張愛玲的其他作品,且史料價值也不怎麼高,有的就是像八卦消息那樣的閒談材料而已。因為它細碎零亂躲躲藏藏,要說的精華都已在《對照記》和 《燼餘錄》中說完了,尋找可以佐証〈色•戒〉電影情節的人恐怕一直要到第四章以後才能讀得下去。
喻麗清十七歲開始創作,1967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千山之外》,至2006在台出版最後一本散文集《親愛的魔毯》,雖然2006年因病宣告要淡出文壇,但仍陸陸續續於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五十年的寫作資歷,在台出版42本書,大陸出版18本書,她始終沒有放下創作的筆,堪稱是文壇一棵不老的長青樹,如隱地所說:「一個天生的文人,一旦放下手中的筆,就像俠客丟掉寶劍,或許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然而心靈世界總是寂寞的。」寫作對喻麗清而言,是抒發心曲、記錄生活,也是藉以還鄉的方式,同時,藉由持續不輟的創作,她也實踐了自我的文學理念──成為了一個終身追求創作藝術且擁有自我風格的作家。
詳全文這是一場我面對過的,最困難的訪談。
近年來,我和同樣住在舊金山灣區的詩人作家喻麗清互動頻頻,她還為我的詩集《無常的美學 》寫了一篇相當長的序文。她早年即以散文出眾而聞名。有許多讀者卻不知道,詩,在她的心中一直保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詳全文二十四年前陳若曦招募女作家要組織海外女作家協會時,我接到喻麗清的電話,她不但邀我入會,還熱情地要我下榻她柏克萊的家。雖然我早已從她的著作認識她,這還是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她明朗爽快讓我覺得我們早就相識,也就欣然應邀。見面之後,更是一見如故話說不完。麗清是道地的杭州人,有江南人的嫵媚和溫婉,她風姿清純自然,不愛化妝打扮,和她的名字相配天成。
大會之後,她還邀請很多位會員在家開了一個宴會,我一直偏居小城與文壇遠離,藉此良機認識了一些文學界的朋友,得以加入海外女作家的陣營,是受益終生的良緣。
… 詳全文八月初,我曾與妳夢中相見,妳手中提著餅乾和水菓,還有妳寫的小詩與画作,準備送給我,我伸手去接,卻落了空.....。驚醒過來,望著窗外漆黑的天空,禁不住想起妳來訪北卡,客居我家的日子。更讓我吃驚的是,消息傳來,就是那夜,妳離世而去。
最近十年,一直想去柏克萊探望妳,因為每年隨家興回台灣,應中研院之聘協助合作研究,幾乎用盡了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到今年全盤退休。可是,萬萬想不到的是,就在今年八月,妳我天人相隔,未辭而別。
詳全文八月二日收到舊金山芳芷的e訊,知悉「麗清今晨離世」的噩耗,除了在靜默中哀傷,不禁思及人生于世,一路上走過千山萬水和不同的人與物相遇、結緣,形成大千世界的景觀和故事…
麗清成名很早,十七歲入選皇冠雜誌社徵文比賽的佳作,得到時任聯副主編平鑫濤先生的賞識,把她所寫的六篇文章以「拇指山下」的欄名連接每日刊出一篇,推出文壇一顆新星,她的文章清麗而富靈氣,且溫柔有情,隨著歲月推移,字裡行間的詩情和哲思日益增長,是我仰慕的作家。記得六0年代末期,就讀台大中文系的好友吳素寧邀我參加耕莘書院一本譯書的工作,聯絡人是朱廣平,付梓之後,我譯的那一篇敬陪末座,但能名列喻麗清之後,深感榮幸。
… 詳全文今年七月我來美國舊金山做膝蓋手術,一直到八月才可以起身走動,八月二日上午做完復健運動後,我突然想要看書,走到書櫃前,看著那幾排排列得很整齊的書,就特別懷念作家朋友喻麗清,好久沒有她的音訊了,自從知道她得了癌症後,一直聯繫不到她,據說她謝絕了慰問的電話,也不回電郵。後來有一陣子,知道她的病情有好轉,在報上也讀到她寫在醫院病床上與病魔鬥爭後的寧靜。很感寬慰。從書櫃上隨手抽出她翻譯的《盲愛》,心想這一兩天一定要聯繫她。沒想到當天下午,就接到好友鄭羽書從台北發來的微信,傳來麗清的噩耗。我馬上意識到麗清是來向我告別的,冥冥中也許她知道我做了手術,是告別也是來探望我?身體的傷痛加上心情的哀傷,叫我一夜輾轉無眠。
詳全文知道留不住,她,終於無聲無息走了。我早已默默的,在心中為她留下一席之地,想她時,她就在那裡,用淡淡的親切的關懷的自然的笑容看著我。
是她説的「所有的故事,都因為有人捨不得不説有人捨不得忘記,才留下來」。
詳全文去年八月中,突然在書桌抽屜中找到了幾張麗淸早期之畫作,上有莊因題的字,因為知道麗清病重在家,不願和老友們見面,便電郵寄了給她亦附了給永秀及美麗. 麗清當天便感性的回應:
謝謝章瑛還找得到這些少作
那時候我們多麽年輕多麼快樂啊
還記得我們一起在 Fairmont Hotel上
過結婚紀念日的呢
回憶真好,它可以去蕪存菁
麗清
當麗清得知她的肝硬化已轉為肝癌之後,便立意謝絕人們造訪,而要把時間完全交給至親摯友。我們雖然竭力尊重她的決定,有一天終於還是蓄意犯了規,未經通知便去她家敲門了。如此,總算見了她今生最後一面。
那時她已停止了化療,在嘗試別種療法。坐在客廳一張單人沙發椅上的她,臉色有點蠟黃,聲音細弱。孟湘和一位年輕的女子正陪伴着她。女子名叫荊意,是麗清多年做義工的青樹教育基金會裡的人,近月來她一直在麗清身旁照護着她。她說她們情同母女,並兼師生之誼。有這樣一位知心的年青人陪伴照應她,真是麗清的福報。我們都為她覺得欣慰。荊意真是個伶俐的人,她擔心麗清容易疲倦,說了沒幾句話,便提議帶我們去院子裡看麗清種的菜。
… 詳全文今天清晨,麗清捨下她曾經熱愛的這個世界、她所愛的人,展開翅膀,自由飛翔而去。
我佇立在花園前面,不過幾天,感覺花園好像有一陣子沒人照顧了,帶著些許淒清的味道。
和麗清相識甚早,兩人個性又相近,都愛寫作、畫畫、編織、縫紉、收藏瓷器藝品和蒔花荏草。兩人碰到一起除了詩文話題外,互贈瓷器和談論著花園裡的新發現是我們最醉心做的事了。
… 詳全文我和兒子都叫她喻阿姨。對於這輩分混亂的稱呼,喻阿姨開心地應著,並不要求糾正。
好些與我同齡的作家朋友,都叫她喻大姐。我有時想,是否把她叫老了?可我在情感上,確實對她有著對母親般的依戀與對師長般的敬重。
她就是我的近鄰,著名作家與詩人喻麗清女士。
詳全文1956年,認識了喻麗清,我們被分配在二女中的初一同班。我們的教室位在學校後面、有著大樹垂蔭的青瓦二層舊樓,班上來了五十多位剪著劉海、不得過耳、西瓜頭的小女生。麗清從小個子小,面貌清秀,總是微笑,坐在前排;我的個子高瘦,常被安排在最後一排。
初中同班的我們居然又分配在高中同校同班,麗清還是坐在前面的第二排,我也依然坐在最後一排。
詳全文也還記得去年五月,電腦上看華副,讀到「癌症病房隨想」,作者為喻麗清,我初以為是她探訪哪位親友之作,仔細看完,大吃一驚,豈止一驚,簡直有如五雷轟頂的震驚!
怎會呢?怎會是她呢?
麗清姐和我,只有幾回開年會時,見過面,聽過她的講評,也合照過,僅此而已,但,神交極久,印象中,我讀大學時,最喜歡讀她和簡宛的作品,七零年代,又常在北美創刊的《世界日報》,讀著她來自「水牛城」的專欄,親切有味,而後她搬到加州寫《柏克萊隨筆》,這一路追讀間,還曾回台買她的《兒歌百首》做為我教子女、教中文學校的參考讀物…。
… 詳全文喻麗清離開我們有多天了,絲絲連連,尋尋覓覓,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不捨。
在灣區女作家中,喻麗清是我最早認識的一位。那是我剛來美西不久,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開年會,與她相遇,笑容溫婉,一見如故。如今想來,近二十年了!而那張合影,被永久珍藏。
詳全文你到底是先走了!你我發病大概是差不多的時候,只不過我們被「砍」的部位不一樣。當時想,既然老天不眷顧我,我自己便無須著意憐惜自己,何須計較美醜,乾脆交給醫生隨便修理,把我兩度又削又烤成了「不是東西」的殘軀。今天我還撐著呢!撐著其實已無意義,又加上心疾眼病讓我活得由半個廢人變做真正的廢料。常想:何不讓我早些息勞歸去?可是對自己無法撒謊,表面上開朗豁闊,內心卻還有許多未解的牽牽然,似乎還眷戀著應無甚可依戀的風塵俗世。到底為了什麼。為了什麼這麼想不開呀?!
詳全文26年啦…北美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5月4日在紐約市,法拉盛華僑文教中心成立之前,文壇有了些微的騷動。夏烈和張錯等位,先接獲臺北訊息,盼組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擅寫幽默小品的吳玲瑤,終又從洛杉磯電話:邀請組織作家及創會的五地分會長等:北卡簡宛,休士頓石麗東 、李蔚華,張天心、韓秀則由華府來;一齊在紐約創立北美華文作協。紐英倫分會的我,就此得識北加分會的名家麗清姐,非常深刻的春天,高跟鞋不低的我們幾位文友,走在大都會街頭來去,足下相當辛苦。
麗清姊出道於少女時代,17歲就創作50年,以散文名世,十年前左右,竟宣告要淡出文壇,幸仍零星發表作品,有在台出版42本書,大陸出版18本書的數據突破,以餉男女書迷。
她是北醫藥學畢業的,赴美在水牛城紐約州立大學,教過中文。所以我最早讀她的《千山之外》《牛城隨筆》正因她文字深得我心,又與我有地緣之親。
當她1978年遷居任職於柏克萊加大脊椎動物學博物館,我們後來就喬遷鄰近康乃爾大學4年之後,再東遷哈佛大學。她曾獲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中國文協散文獎章等。《欄杆拍遍》《蝴蝶樹》等名作令人噙淚追隨;《把花戴在頭上》《沿著綠線走》她又屬與詩人張錯教授,算是我少數之同道亦文亦史。
黃美之姐早有大手筆,邀麗清,叢甦,劉年玲,伊犁與我,幾位一同在1997年9月共赴東北訪問演講的文學之旅。惜乎我病倒,未能與她們親近成行。
她被推選主掌海外女作協雙年會,正逢我出書驛馬星動的1998 年,春天我就與她和於梨華,吳玲瑤,周芬娜,胡為美,葉文可,一同參與書展演講盛大會議,由表妹黃美華擔任主持人,夏秋季不斷奉母赴台北,紐約,香港,泉州等南閩演講以文會友,所以我缺席啦。
從雨中的柏克萊加大總圖書館,走向他們的南天門,就是一次稀罕的情景。2004年再次步上大理石樓梯,應邀往訪在美國東亞圖書館中涵攝極有份量的柏克萊加大田長霖東亞圖書館,自是心喜不言可喻。
在館長室須臾敘舊,名家麗清姐接踵而至,窗外綠意新鮮,館內書籍古雅,我倆就在頭頭是道周欣平館長婉轉詳盡的解說中,親睹了他們各種罕見的珍藏和建構獨立新館恭逢其盛的方案。
… 詳全文喻麗清收藏盒子。不多,但也不少。
盒子乃人間最普通之物。其實從有意識起,人類就想著製造各種容器,以容世間之物。
喻麗清讓我對盒子從此刮目相看。她一一打開她收藏的盒子,又一一合上。這一開一合之間,她把每一隻盒子的獨特故事告訴我。她也大致複述她曾訴諸文字的思悟。
… 詳全文8月3日清晨,從世界新聞網看到「 作家喻麗清病逝 」令人哀痛的消息;我獨自到住處的花園漫步,看到池塘裡安靜悠划水的鴨媽媽、鴨寶寶,彷彿是看到呈顯淺淺溫柔笑容、靜觀自得的麗清。
1986年,與麗清相識,即向她表露高中時代,我就喜歡她那朦朧白色哀愁文字,像法國女作家莎崗,淡淡微笑中蘊藏的憂鬱。
詳全文那年在海外女作家年會上,送給每個女作家一本我的書《半張信箋》,後來,我收到有些女作家的電郵,說了她們的感言。
喻麗清也給我寄來一封信,說了她讀這本書的心情及喜悅,信寫在螢幕上,帶著她的熱誠,給我的鼓勵是很大的。於是我把這封美麗的信珍藏在郵箱文件夾裡了。
… 詳全文我的姥叔 (廣東人對叔公的稱謂) 是陸軍軍官,喜歡文藝,每次來看我們,都帶來《新文藝》和《書畫春秋》,我就是在其中的一本裡,第一次見到喻麗清的玉照,那時我還在讀小學,不懂甚麼是詩、散文或小說。但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記住了她的名字。
父親的帶領和鼓勵,幫助我領略寫作的樂趣,使我寫寫塗塗,樂此不疲。我的寫作純粹是喜歡, 看多了,漸漸地明白自己喜歡甚麼風格的文字。後來讀大學時,因為喜歡張秀亞的散文作品,發現喻麗清的散文竟然與張老師的文風近似,都喜歡草木花鳥,提倡昇華靈魂,字裡行間的品德高尚,神韻清淨,有悟性,有靈動,是我崇尚的境界,我開始擁抱她的文字,與其神交。
… 詳全文和麗清只有一面之緣, 那是2002年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在溫哥華舉行的雙年會,會後在林婷婷家小聚。在這之前,讀過她的一些作品,文字清秀,給人一種清新而又親切溫暖的感覺,見面後給我的感覺是文如其人。麗清生於江南,成長於臺灣,長期居住海外,但江南才女的靈氣始終環繞在她的創作中。
我後來和她有過不多的通訊, 也向她約過稿,她也都認認真真客氣地回覆,也許在她的記憶裡我只是一個淡淡的影子,但她在我生命的列車裡卻是無法忘懷的曾一度同車的旅人。她到站下車了,我還在繼續旅程。
… 詳全文麗清,你怎麼就走了?難道你忘了,你還欠我一個約會。
那年,你來昆明,我們相聚得好開心。我的好朋友湘昆夫婦陪我們同遊,欣賞市容,參觀博物館,看畫展,品小食,高興得一塌糊塗,你和他們也成了好朋友。你還因此愛上了美麗的春城,想在昆明買一套小居室,我都幫你領到了預售卡的呀…….
… 詳全文記不得是那一篇文章裏麗清寫說:
「 ....我真愛那些街頭的藝術家,因爲他們時常把我的心帶走,帶到很遠的地方, 使我知道我真是有一顆心... 」
從那以後我無論天涯海角,一看到街頭藝術家,就會記得她寫的。知道我有一顆心。天使已把她帶到天上,留下她的詩與文,如星星般美麗,如星星般永恆。
… 詳全文 親愛的朋友
所有愛我的和我摯愛著的你
請不要跟我說——永別
我不想小溪流出嗚咽
更不要眼淚注入我的旅行杯
我呀,只是在地上走得有點累
想起了上帝曾經賦予
另一種行走方式
我決定去嘗試一下怎樣才算飛
此刻,酷暑正在消退
8月2日傳來您病逝消息,正值夏威夷的清晨。我輕聲告訴恐龍,「麗清走了,我想單獨下樓走走。」
住處是32層樓的公寓,樓底下有個不甚小的花園,園內經常處處是鳥語花香。當日,陽光未現,地上有昨夜雨水的痕跡,鳥群忽高忽下飛翔,喧啾不再。忽見樹梢上一隻黑色羽毛的鳥,任憑風吹樹搖,牠不為所動;此景讓我想起您曾說的「靜觀自得」。
詳全文一位文學姐妹離世了,看到嘉為大姐發來的郵件,我不禁心生悲念。
喻麗清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十分陌生,我並不認識她,只因為看她簡介,浙江金華人,是我的同鄉,心裡多了一份親近。她是和我母親一樣的年齡,三歲就去了台灣,寫了許多文學作品,成為著名作家。我生長在大陸, 無緣拜讀她的作品,可光看簡介裡她那些作品的標題,忽然就與她心有靈犀,那些標題生出的美麗,那些美麗裡呈現的浪漫情懷和善良心腸,或許還有不為人知的淒涼、難以言表的糾結、執著一生的期盼和夢想,此刻全在一瞬間撲面而來,令我產生相惜之感。
… 詳全文《沿著時間的邊緣走》,生命固然總是有盡頭。
然而我們《捨不得》,捨不得你走。
《春天的意思》裡,我們朗诵過你的情詩,
《流浪的歲月》中,我們吟唱著你的兒歌。